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献资料 > 正文

中国先富群体产生的规律与趋势

2010-08-04  思想政治与理论课部  思政部  访问量:

                          
                                           作者:谢志强 吕鹏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财富的增长举世瞩目。人均GDP从1979年的417元人民币,达到2009年的3603美元,2010年预计将达到4000美元。我国的富裕群体逐渐壮大,2009年中国富豪数达到36.4万人,超过英国,跃居世界第四。温州炒房团、山西煤老板、游客海外狂购物(例如LV包)、内地奢侈品市场火爆等都在证实中国人富起来了,富裕群体愈来愈壮大。

  中国财富总量增加的同时,财富分配却日益悬殊。据有关研究表明,中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0.496;贫富差距从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现在的12.66:1;城乡居民收入从1998年的2.52:1扩大到2008年的3.31:1;中西部收入差距也不断扩大;电力、石油、金融等行业收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之,方方面面的差距在全面扩大。

  2010年新年伊始,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继续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任务艰巨繁重”。 2009年“被增长”成为网民的心声。因为,大多数老百姓没觉得自己的工资没有明显增长,而平均工资却增长了,这说明财富流向了富裕群体。贫富分化已经造成了紧张、焦虑甚至对立的社会心理,严重影响和谐社会建设,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之一。

  毫无疑问,财富分配不公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富裕起来以后的问题并不比未富裕起来时的问题少。我们认为,解决富裕起来后的问题的难度并不比解决富裕前问题的难度小,要复杂得多。本文将对中国财富群体形成的历史轨迹、发展趋势、一般规律进行探讨,并对分配制度改革进行讨论。

  一、中国富裕群体形成的财富公式

  面对不断扩大的财富悬殊,我们要问:在中国怎样才能获得财富?怎样才能迅速积累财富?获得财富的条件是什么,有没有规律可循?这些都需要在理论上进行阐释。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财富积累方式是世界上最独特的案例,具有中国特色。这是因为,一方面中国正在努力发展市场经济,另一方面发现很难套用西方经典经济学理论解释。

  西方经济学认为,财富的短期创造公式是劳动力L、资本K结合产生财富,即W=F(L,K),而长期的财富创造公式是W=F(L,K,T),考虑了技术更新T的因素。在中国,情况则更为复杂,人际关系错综复杂,潜显规则纵横交织。政策会产生财富,人脉即社会资本会产生财富,土地资源也是重要因素。于是中国的财富生产公式变得更加复杂,也更贴近中国的实际,我们把它抽象为W=F(L,K,T,Sr,P,Rt,I),其中L为劳动,K为资本金融,T为技术水平,Sr为人脉等社会资本,P为国家和地方政策,Rt为地租,I为智力因素(知识、创意等)。各种生产要素按照重要性博弈定价,按均衡分配比例利润。由于中国财富创造公式的复杂,使得中国富裕群体产生的途径更加多元化。
        二、中国人财富积累的两种模式

  中国人创造财富具有独特性,积累财富也具有独特性,即存在两种积累方式并立并存的现象,在某些行业领域是随机弹性积累(自由平等竞争),而在某些行业领域是定向刚性积累(垄断性经营),我们可以用正态分布和偏态分布图把它们直观的表现出来。

  1. 随机弹性积累

  随机弹性积累主要是指机会均等积累,它通过公平竞争创造和积累财富,社会财富在其成员间呈正态分布,此谓随机。弹性是指各成员之间的财富积累是弹性的变动的,若财富变少,则要增强竞争优势,力争获得好的业绩,实在不济,可以选择退出该领域;若财富很大,也要兢兢业业、力图保持良好的业绩和竞争优势。整个市场是开放的、弹性的,这样财富的积累也是随机的,符合公平正义的内在要求,当然仅指在该领域内。从下图1可以看出,这种财富积累图景正符合“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建设橄榄形结构社会”的理想目标。在这种分布中,绝大多数群体处在中等收入范围。这是公平竞争的理想的自由市场经济,极富裕者和市场失败者都很少,一些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结构也与此吻合。这种积累的典型行业有:农产品(粮食、蔬菜、鱼肉、鸡蛋)、生活必需品(水、交通)、轻工业(塑料、化工)、服务业、服装业等。这些行业的根本属性是民所必需、遍地经营、市场参与量大。


  2. 定向刚性积累

  定向刚性积累,顾名思义,其一是定向积累,其二是刚性积累。定向积累是指在该领域行业内,财富总量在分配过程中倾向于固定地从部分成员流向另一部分成员,是财富从低处向高处流动。为了保持行业稳定和平衡,财富流出部分和流入部分的成员规模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尽管各行业有所不同。所谓刚性积累,是指这种财富积累的流动方向已经被固化,这种财富流动强度、方向很难在短期内被改变。这种定向刚性积累的财富积累模式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它的形成源于:一是垄断,分为自然资源垄断和行政垄断,行政垄断指政府垄断,又会通过政策垄断赋予某些企业以实际的垄断经营权。典型行业有石化、电信、重工业、煤矿、钢铁、水泥等;二是因为行业规律和内部结构,因为在该行业内,真正创造财富的是少部分人的智力知识(IT产业、投资等)、概念运作(文化创意产业等)和组织模式(中介、代理、信托、直销等)。财富定向刚性积累的后果是使财富越来越多的向少部分人集中,使财富的分配越来越不合理,贫富悬殊越来越大。

  

  在一个社会中,定向刚性积累的行业是允许其适当存在的,适当存在,作为垄断暴利行业,可以对全社会成员具有激励作用。但社会的主要行业一定要是随机弹性积累的,否则一旦社会主要行业都是暴利行业,那么必然由于精英结盟,出现贫富分化和实业空心化。

三、中国的七种致富类型

  中国的富裕群体是伴随改革开放一起成长起来的。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认为出现了至少七种致富的类型:

  1.政策致富

  政策致富是一般规律,好的大政策使大多数人致富,行业性的、部门性的、地区性的政策好政策使部分人致富,这在任何国家和地区都是如此。中国改革开放的大政策好政策使中国不断走向国富民强。1979年改革开放前,由于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和经济上的高度集中,平均主义盛行,经济发展步履维艰,人民生活停滞不前。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政策逐步放开,率先在东南沿海的经济特区涌现了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发展工业的同时发展旅游、房地产、金融、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深圳、珠海、厦门等特区的出现,在东南沿海出现了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波致富热潮,许多人纷纷下海经商,其中很多人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这种致富类型和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有直接关系,没有改革开放,没有经济政策的放开,没有改革的不断深入,就不会有不断产生的富裕人群,包括初期的个体户和现在A股市场里创业版中一次造就的上百的亿元大富翁。

  2.实业致富

  实业致富主要是靠办企业、出产品致富。要大富,就要把企业做强做大。只要兢兢业业、遵纪守法、诚信经营、厚积薄发、控制风险地经营,就会致富。1979年改革开放,计划因素从绝大部分领域逐步退出,仅保留国防、重工、战略资源等核心领域,民营资本得以进入民生行业、轻工业、服务业等。20世纪80-90年代东南沿海地区的家族(家庭)企业是典型的实业致富,他们生产鞋子、袜子、罐头、衬衫等民生必需品和打火机、手电筒、缝纫机、家电、塑料等家用轻工产品。由于计划经济退出,国内外物质水平落差,使得这些必需品和家用轻工品在当时中国的农村和城市都具有广阔的市场,产品不愁卖,生产多少,消费多少,使得这一批企业主迅速致富,那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万元户”。20世纪80-90年代的消费市场特征是:由于物质生活水平长期落后和购买力低,消费者只在乎“有”,较少要求“好”。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购买力提升和精神文明发展,人们开始对产品有要求和比较了,国外产品同期进入中国,民营企业于是在质量材料、款式设计、文化创意、售后服务、品牌公关方面进行学习和改进,与国内外同行展开竞争至今。笔者曾连续多年对在中央党校学习的地厅级领导干部就改革开放以来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进行问卷调查,结论高度一致,均认为私营企业主、个体户是改革开放受益最多的群体。他们是实业致富的典型代表。

  3.投资致富

  改革开放初期,老百姓只能购买政府债券或银行储蓄,投资渠道狭窄。随着经济发展,金融债券的投资渠道被拓宽。例如股市。1992年10月,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和中国证监会宣告成立,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先后在中国建立。中国股票市场的疯涨和狂跌,使一批人成为了富翁。又如房地产市场,进入新世纪以后,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和二线城市房价出现普涨、暴涨,涨得连房地产老板都不敢相信。前不久,海南上世纪的烂尾楼还没未清理,再次由于“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预期,房价地价飙升,又富了不少人。2006-2009的胡润排行榜中,房地产行业是最大的财富创造者。以“2009海南清水湾胡润排行榜”为例,前10位富豪中有8位从事房地产。很多中国的大企业也把房地产作为副业来经营,来钱多、来钱快。楼市对中国的影响超过股市,成为最刺激中国社会神经、最关系公众福利的社会问题,高房价成为80后的“群体困境”。

  4.资源致富

  资源即是财富,谁掌控了资源,并把资源变资本就可以使自己变得很富有,一个地方是如此,一个人也是此。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讲的也是这个道理。于是,占有资源,掠夺资源,整合资源就成为了市场经济中谋求致富的一幕大戏。山西煤老板就是靠煤炭资源致富的一群暴富者的代名词。

  5.中介代理

  中介代理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市场细分的结果。中介代理可以发挥专业能力,集中优势资源,减少社会交易成本,成为现代社会“个人抽离”(吉登斯语)情况下的必要的功能补充。中介代理者中,中层经理以上者的收入都非常高,达到年薪几十万、上百年的量级。这是新兴的财富群体,高收入中介代理者中有文化经纪人,他们在演出、出版、影视、娱乐、美术、文物等文化市场上为供求双方充当媒介而收取佣金的经纪人,如明星经纪人。还有保险代理人。以1998年中国保监会成立为标志,中国保险业迈入深度发展的时期,保险代理人作为新兴的行业发展起来,中层保险经理也成为了社会的高收入群体。此外还有在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工作的人,他们都有可观的收入,是先富人群。

  6.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衡量一个国家创造力大小的重要标志,与财富创造和先富群体的崛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中国专利申请数量2006年超过了德国,成为了世界第五专利大国。中国的知识产权市场也开始逐步发育和完善,使得智力成果的价值能够顺畅通过市场获得价值体现,知识产权所有者(学者、教授、艺人、作家、技术人员等)也因此可以获得可观的财富,藉此迈入富裕阶层。2007年,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易中天品三国》等著作版税收入680万元、北京师范大学的于丹教授解读《论语》等著作版税收入1060万元。2008中国作家收入排行榜中,第一名郭敬明1300万(蝉联),第2名郑渊洁1100万,第20名海岩155万。2009年中国作家排行榜中,第一名郑渊洁2000万,第2名郭敬明1700万,第20名阎连科135万。明星、艺术家的收入更高,成为“天之骄子”。在2009年,甄子丹收入6415万、赵本山花2亿买私人飞机,李连杰花2亿建豪宅。他们的高收入与中国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息息相关。又如软件业。中关村科技城是我国软件产业的基地,成为了中国创新产业的窗口和平台,一大批高新技术从业人员获得了很高的经济收入,涌现了一大批富裕者(管理者和技术人员)。
    7.违规违法致富

  从计划到市场,从摸着石头过河到设计出一套完整的制度,需要一个过程。有的人就利用这个过程中的不完善捞取好处。如利用“双轨制”致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实行“双轨制”,市场定价和计划定价并行。一些商品是计划定价,一些商品是市场定价,而市场定价是高于计划定价的,这就导致很多人通过各种关系,倒卖产品和批文,富了很多人。还有的靠走私货物致富。包括从国外走私进来汽车、摩托车、原油等,由于价格低,销路好,利润高,最典型的莫过于赖昌星集团了。还有的靠坑蒙拐骗致富(如传销),靠贩毒贩卖文物致富,靠污染环境致富,靠行贿受贿致富……市场经济是一个大染缸,如果调控不好,就会出现各种违规违法致富的现象。

  这就是三十年来中国先富群体、大富群体、暴富群体的富裕轨迹和富裕途径,无任是靠政策致富、实业致富、投资致富,还是靠名望致富、教育致富、科技致富、知识产权致富,或是靠权力致富、关系致富、精英结盟致富、其它违规违法致富,它展示的是中国市场的活力与机会,是老百姓寻求致富的方式和希望,是中国进一步向前的动力与困难。

  四、中国先富群体产生的四大规律与趋势

  1.规律一:先富群体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而诞生

  1949到1953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首要的任务是巩固政权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1953-1979年间,中国社会一度存在以富有为耻、以贫穷为荣的社会思想和舆论,绝对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使谁都不敢致富和曼尖。改革开放使一切成为可能。于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开始引入。政策致富、双轨制致富、实业致富等使第一批先富群体得以诞生。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经济组织方式和科技领域出现重大创新,于是投资致富、知识产权致富成为最新的致富渠道,新的职业群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造福的过程,造就中国富强和百姓富裕的过程。中国很大很不平衡,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是必然的,之后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共同走向富裕。先富因改革而启动,共富也将因改革而完成。

  2.规律二: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要

  中国的财富群体之所以能致富,都满足了当时的社会需求。1980年后的政策致富和实业致富是对当时社会巨大潜在消费需求的反映。商品短缺是当时国民经济中的高频词。短缺经济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改革开放后,由于本身存在的巨大消费量和国内外消费水平之间的巨大差距,中国的需求量非常之大。在鞋子、袜子、衣服等日常生活必需品方面的庞大消费需求,给东南沿海的相关制造业带来了长期的繁荣发展,正是在这里诞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万元户。之后又有了家庭投资理财的需求,于是金融债券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为中国老百姓的投资需求提供了相应的机会。进入21世纪,知识、科技、人才、信息等各种现代化的生产要素,越来越成为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许多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人百万富翁、千万富豪、亿元大佬被成批制造出来,其中一大批作家、明星、软件商迈入富豪群体。时势造英雄,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顺势而为,就能成为财富的弄潮儿,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领跑者。

  3.规律三:致富与政策高度相关

  中国富裕群体的产生和国家政策是密切相关的。正是由于国家计划在一些领域内的退出,才给了市场发挥作用的空间。中国富裕群体本身就是嵌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的。“抓大放小”政策给个体经济和民营经济腾出了空间和舞台,保险业政策出台促进了我国保险业的发展,股票债券机构和法规的出台促进了股市的生长,城市化战略给了房地产业巨大的发展空间。处在改革和转型期的中国,政策的作用更加突出,它可以很好的起到释放的作用和先导的作用。中国发展的潜力很大,需要政策来挖掘和释放,一些经济行为需要政策来认可。当然政策的释放作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功能,而积极的、高层次的功能则需要政策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即国家在某些具有重大战略价值的行业发展领域制定制度,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来发展。30年的改革开放,前期主要是释放性的政策,在轻工、农业等产业的政策都属于释放性政策。改革开放后期,尤其是迈入21世纪,政策的制定更具有先导性和前瞻性,例如在网络技术、概念产业、3G通信等方面。政策引向哪里,富裕群体就可能产生在哪里。
4.规律四:致富越来越从低端向高端发展

  纵观当今社会的发展,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大的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那就是从基本消费品时代迈入耐用消费品时代,再从耐用消费品时代迈入知识创造品时代。基本消费品经济主要解决的是人们的“衣食”,即主要解决吃饱饭不挨饿、穿好衣不被冻,蔬菜、食品、纺织、服装、鞋帽等行业都属于典型的基本消费品时代的经济。中国改革开放后的1979-1990年间大概处在基本消费品时代,生产和销售服装、鞋帽、打火机、罐头、煤油等都是当时普遍的致富形式,东南沿海的个体私营企业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些产业来做。耐用消费品时代主要解决“住行”,住的方面有房子、家具、空调、洗衣机、电视、装修等行业,即房地产和其相关产业。行的方面有汽车产业、交通运输业、铁路网络(高铁、地铁)、出租车行业等。这些都属于大件、耐用消费品,1990年至今,中国仍处在此阶段知识创造品时代,主要与知识产权创造和精神消费有关。典型形式有文学产业、电视产业、电影产业、音乐产业、创意产业、概念产业、软件产业、广告设计、奢侈消费业等,主要是靠知识智力来生产,满足人类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 “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潜力无限的智力创造资源,不断加大的政策支持,这将成为中国未来富裕群体产生的内在逻辑。

  5.预测:未来中国的富裕群体将更多的是知识创造者

  伴随着基本消费品经济、耐用消费品经济、知识创造品经济的发展趋势,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发生变化,与生产要素挂钩的财富分配情况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劳动(L)、资本(K)、技术(T)、土地(Rt)等基本要素依然发挥作用,但重要性相对下降;社会资本(Sr)、政策(P)不是基本要素,重要性逐渐降低;而智力知识(I)要素上升成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未来的富裕群体绝大多数必然是知识的创造者,是创新创造者。目前我们正在努力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工作,温家宝指出,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事业,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新兴科技和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代表着科技创新的方向,也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方向。要科学制定发展规划,选择若干重点领域作为突破口,力争在较短时间内见到成效,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早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我国传统产业规模大,总体上技术水平比较低,必须运用高新技术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大幅度提高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提高传统产业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要大力推动自主创新,提高原始创新能力和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保护。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大胆革除一切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活力。按照这样的发展思路,新的大批的富裕群体必将从中产生。

  财富本身是一个经济问题,分配财富则是一个社会问题,而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则是世界各国普遍认可的最为稳定、和谐的财富分配目标。已经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基本上都是这样的结构:庞大的中产阶级,较少的富裕者和贫困者。构建橄榄型社会结构也必然是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之归依。
创造财富需要智慧,分配财富更需要智慧。中国需要先富群体,需要越来越多的靠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新创造富裕起来的百姓大众。财富的创造和分配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谁都离不开谁,只强调一方的重要性都是片面的。如果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能很好的处理好这一关系,中国先富群体的成长将会是畸形的,中国的改革和经济发展将难有持续的动力支持,和谐社会的构建将会遭遇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带来的巨大挑战。因此,改革开放三十年后的今天,反思总结中国先富群体的成长轨迹和未来趋势,审思分配制度中的种种利弊,对于中国明天的健康发展无疑十分必要。

  


  主要参考文献

  [1]潘文卿,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收敛[J]中国社会科学,2010,(01).

  [2]安宏宇, 狄维瑞. 解读中国的富裕消费群体[J]中国新时代, 2010, (01).

  [3]吕冰洋、余丹林,中国梯度发展模式下经济效率的增进--基于空间视角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06).

  [4]罗长远、张军,经济发展中的劳动收入占比:基于中国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9,(04).

  [5]李实,罗楚亮.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新估计[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02).

  [6]仰海峰,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历史唯物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0,(01).

  [7]М.Л.季塔连科,前进中的中国--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及展望21世纪中国发展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9,(05).

  [8]吴宣恭.关于“生产要素按贡献分配”的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 2003, (12).

  [9]李培林、李炜,调查报告•近年来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和社会态度[J]中国社会科学,2010,(01).

  [10]薛汉伟.从按劳分配到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 (04).

  [11]渠敬东、周飞舟、应星,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06).

  [12]白重恩、钱震杰,谁在挤占居民的收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05).

  [13]晏智杰.“按劳分配”评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3).

  [14]潘彬、徐选华,资金流动性与居民消费的实证研究--经济繁荣的不对称性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9,(04).

  [15]孙圣民,历史计量学五十年--经济学和史学范式的冲突、融合与发展[J]中国社会科学,2009,(04).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辑:Admin)